健康生活

讓健康改變生活

黃豆小迷思 大豆異黃酮對人體影響

黃豆小迷思 大豆異黃酮對人體影響

來自:健康生活 - 健康生活
發佈日期:clock.png

黃豆富含優質蛋白丶異黃酮及必需脂肪酸,而黃豆製品包括:豆漿丶豆腐或黃豆素食制品。有研究證實,乳腺癌患者攝取較多大豆有助降低腫瘤復發率25%。不少家庭早餐都會來一杯熱騰騰的豆漿,但千萬不要喝生豆漿!生豆漿或未經煮熟的黃豆直接食用會對人體產生毒性的危害,毒素可經加熱處理去除,加熱後的豆漿可以放心食用。


 soy-milk-soy-bean-wooden-table_1150-13416.jpg


豆漿為何要加熱?

豆漿不加熱直接飲用,會產生血球凝集素丶皂素丶短鏈脂肪酸及抑制蛋白質消化吸收。這些物質在人體內會產生什麼反應而導致身體不適?

 

因子

副作用

血球凝集素

抑制食慾丶減緩生長速率或紅血球凝集。

皂素

增加起泡性和苦味,影響適口性。

出現紅血球溶解。

短鏈脂肪酸

產生豆臭味,影響適口性。

蛋白質抑制劑

影響蛋白質消化吸收。

 

黃豆可取代牛奶?

在食物六大類當中,黃豆屬於肉類,而牛奶屬於奶類。豆漿的含鈣量只有牛奶的十分之一,彼此的營養素含量不一。因此,不能互相取代。

 

organic-non-dairy-soy-milk-glass-wooden-plate-with-soybeans-gray-concrete_71985-2546.jpg


異黃酮(Isoflavones)有助改善更年期婦女心血管疾病丶骨質疏鬆丶緩解更年期症狀及預防乳腺癌。更年期女性因生理作用雌激素(estrogen)下降,影響骨質生成,骨密度持續下降,增加患骨質疏鬆症和跌倒之風險。坊間有許多未經研究證實的報導指,大豆異黃酮會增加男性體內雌激素,甚至影響男性生育能力和荷爾蒙的謬論,需注意出處及真實性。

 

有研究案例分享,一名30歲男子患嚴重少精症,接受6個月治療補充80毫克/天的植物雌激素,再進一步進行精液分析而得到有效改善,並誕下體重3300克的健康寶寶。另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每天食用含異黃酮之食物反而有助降低患憂鬱症風險,並具抑制轉移性前列腺癌細胞血管生成。


 fresh-nutritional-drink-macro-shot_53876-18254.jpg


坊間不少文章表示食用黃豆或大豆類製品會影響荷爾蒙,增加患子宮肌瘤和多囊性卵巢症風險。但其實現時並沒有實質研究顯示黃豆會增加發生子宮肌瘤風險。有研究為18-40歲多囊性卵巢症患者每天補充50毫克大豆異黃酮進行12週後,有顯著改善胰島素抗性丶三酸甘油酯丶體內氧化壓力和荷爾蒙。藉此證明,多囊性卵巢症患者喝無糖/低糖豆漿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之風險。因此,各位對黃豆製品勿過於擔心,可以放心食用。一般根據個人的份量來攝取蛋白質,都不會輕易攝取過量而對荷爾蒙產生太大影響。如有任何飲食相關疑問,請諮詢相關專業人士來解答。

 

SOURCES

1.         Mehri Jamiloan, Zatollah Asemi. The effects of Soy Isoflavones on Metabolic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16; 101(9); 3386-3394.

 

2.         Hamilton-Reeves JM, Vazquez G. Clinical studies show no effects of soy protein or isoflavone on reproductive hormones in men: results of a meta-analysis. Fertil Steril, 2010; 94(3), 997-1007.

 

3.         Messina M. Soybean isoflavone exposure does not have feminizing effects on me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linical evidence. Fertil Steril, 2010, 1;93(7);2095-104

 

4.         Maria Luisa Casini, Sandro Gerloi. An infertile couple suffering from oligospermia by partial sperm maturation arrest: can phytoestrogens play a therapeutic role? A case report study. Gynecological endocrinology, 2006; 22(7), 399-401.


陳寶宜(Bowie)

註冊營養師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