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百科

科普醫學百科

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原因、症狀、治療與預防

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原因、症狀、治療與預防

來自:醫療百科 - 醫療百科
發佈日期:clock.png

胃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幽門桿菌),顧名思義,幽門桿菌主要寄生於胃的幽門(胃與十二指腸連接處),若經過數年的螺旋桿菌感染,可能造成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胃癌,幽門桿菌也屬於第一級致癌物。 


幽門螺旋桿菌有多常見? 

全球大約三分之二的人身上帶有幽門螺旋桿菌,而多數人不會因此有胃潰瘍或其他症狀,若有幽門桿菌感染情形,可以接受殺菌治療。根據專家解釋,由於幽門桿菌會導致潰瘍反覆發作、難以癒合,因此對於上消化道潰瘍較嚴重或復發的人往往會檢驗出此菌,必要時需要給予殺菌治療。不過我們亦不必過度擔心,由於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糞、口傳染,在相對良好的衛生條件下,家人互相傳染的機率低,只要維持良好飲食衛生習慣:飯前及如廁後以梘液洗手、採用公筷分食、盡量避免路邊不潔飲食來源等,就可以避免吃下受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或食水。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症狀 

多數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終其一生都不會有任何徵兆或症狀。其中的確切原因未知,不過有些人可能天生就對幽門螺旋桿菌比較有抵抗力。發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會有下列徵兆或症狀:  

1.腹部疼痛或有燒灼感 

2.空腹時腹部更加疼痛 

3.噁心 

4.食慾不振 

5.頻繁打嗝 

6.脹氣 

7.體重不明原因減輕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成因 

目前仍然不清楚幽門螺旋桿菌是怎麼散播的,但這種細菌數千年來就與人類共存,會透過口對口或是糞口傳染。因此,如廁後若沒有洗手,便有可能增加感染風險。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透過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傳播。這種細菌在穿過胃黏膜時會釋出中和胃酸的物質,造成胃部問題,使胃細胞更容易被胃酸傷害。除此之外,胃酸和幽門桿菌會刺激胃黏膜,導致胃和十二指腸(小腸的最前段)產生瘡口或消化性潰瘍。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風險因素  

1.擁擠或不衛生的居住環境:若是居住或長期處於擁擠的處所,有較高的機率會交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2.沒有乾淨的水源:有穩定、乾淨的流動水源,能幫助減少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風險。

3.和感染者同住: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同住,若同時忽略飲食衛生,便很有可能會因此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如何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若出現了懷疑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症狀,應盡快求診,醫生會建議進行有關檢查和測試。常見的檢查方式包括: 

-血液檢查:分析血液樣本可以看出幽門螺旋桿菌在體內活化或潛伏的跡象,不過呼吸檢測和糞便檢查比血液檢查更能看出活化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現象。

-呼氣測試:呼氣測試中,求診者會先吞服藥片或溶液等試劑。若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試劑在胃中分解時就會釋放出碳,身體會吸收碳並在呼氣時排出。把氣體呼入集氣袋中,醫生會使用特殊儀器檢測有關元素。

-糞便檢測:可以透過稱為糞便抗原檢測,來檢查糞便中是否含有和幽門螺旋桿菌有關的外來蛋白質,也就是抗原。

-內窺鏡檢查:俗稱胃鏡,進行胃鏡檢查時需要接受輕度的鎮靜麻醉,醫生會把一個很長且帶有微小攝影機的管子,從喉嚨和食道伸入胃和十二指腸,從而觀察上消化道中有否任何異常,同時亦能組織採樣。


close-up-woman-doing-test-helicobacter-pylori.jpg

呼氣測試


如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通常會同時以兩種不同的抗生素來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這是為了預防細菌對某種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醫生也會開處抑制酸液分泌的藥物,幫助胃壁痊癒。同時也會開處 Pepto-Bismol以覆蓋住潰瘍,保護患處不被胃酸傷害。


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要點:  

-如廁後、處理食物前後和飯前都要使用梘液洗手。 

-避免不乾淨的食物或飲食習慣。 

-不吃沒有完全煮熟的食物。 

-避免在衛生條件較差的環境進食。

-若有腸胃不適症狀(例如長期胃痛、胃脹、消化不良、食慾差等)應及早就醫,若為胃癌高危險群的民眾(例如有家族史或其他胃部疾病者),可與醫生討論是否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感染者須接受除菌治療並建議定期檢查。  



 **本文章的健康資訊已由iMeddy醫療網絡內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關於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iMeddy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本地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