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讓健康改變生活

肚痾肚瀉不一定是腸胃問題 六種情況下要從速求醫

肚痾肚瀉不一定是腸胃問題 六種情況下要從速求醫

來自:健康生活 - 健康生活
發佈日期:clock.png

肚痾肚瀉是常見的腸道問題之一,不過部分人一肚瀉往往就是好幾天甚至更久,有些人或會出現其他症狀。其實,肚瀉看似普遍,但未必只是單純的腸胃不佳或「食錯嘢」,我們應多加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問要盡早檢查,因為腸癌的少數不明顯症狀也包括肚瀉。


肚瀉主要可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可以14天作為分界點區分。急性的成因包括了病毒、細菌、原蟲感染等,也就是常聽到的腸胃炎、食物中毒等,主要症狀為腹部不適,也可能出現噁心、作嘔、發燒。另外,受到藥物影響的醫源性因素也可能造成,例如化療、使用抗生素等,像是療養院的病人,常會有泌尿道感染而需服用抗生素,長期可能改變腸道菌叢生態,便容易腹瀉,可視為副作用的一種。


慢性的種類及成因就更為廣泛,如腸躁症,主要受到壓力、睡眠、情緒影響,患者除了腹瀉以外,也常合併便祕絞痛、脹氣、腹鳴等。發炎性腸道疾病則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常伴隨血便、微燒、體重減經、想大卻大不出來等。而吸收不良則常見受胃切除術、胰功能不全、小腸疾病、雙醣體缺乏等影響,此族群的根源主要來自腸胃上端,常會有體重減輕、糞便呈現油狀、惡臭等情況。滴蟲或阿米巴原蟲感染等,若超過14天則可視為慢性感染,也容易出現有血便、發燒等症狀。而內分泌問題則如甲狀腺亢進、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等。另外肛門括約肌鬆弛等肌肉問題,也可能出現腹瀉,常見於脊髓損傷者身上。另外,癌症也在其中,如大腸癌、直腸癌等,在腫瘤壓迫、腫瘤分泌物質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因此造成腹瀉,也常出現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等,是可觀察的少數症狀。


因此,肚瀉有時不單只是與「食錯嘢」有關,如果出現以下六種情況,更應該要盡快求醫:

1.嚴重腹痛、排便疼痛

2.腹瀉連續超過三天

3.高燒超過38.5度

4.嚴重脫水

5.體重減輕

6.出現血便


若求醫後並無大礙,患者可飲用口服電解液、清淡飲食或禁食、補充鋅或益生菌等作休養。我們可能試過在運動後以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不過運動飲料通常電解質較少、含糖量較高,更容易造成脹氣、腹脹等,因此應適量飲用。飲食方面,可吃白多士、饅頭及粥等。要注意腸道狀態不佳時,吃得多只會徒增腸道負擔,應盡量避免飢餓便可,若能禁食讓腸道休息是最好的。在良好的休養下,急性腹瀉通常三天內便會逐漸康復。


#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健康資訊

------------------------------------

歡迎讀者分享健康資訊、留言及分享貼文,下載iMeddy App


Android: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imeddy.client&hl=en_US&gl=US


IOS: apps.apple.com/hk/app/imeddy/id150787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