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資訊

何潔雯醫生 — 切走腸道瘜肉排除病變 大腸鏡檢查減患癌風險

何潔雯醫生 — 切走腸道瘜肉排除病變 大腸鏡檢查減患癌風險

來自:專科資訊
發佈日期:clock.png

雖然市民近年對大腸鏡檢查的意識提高,但往往對檢查過程及事前準備有所忌諱,即使明白其重要性,付諸行動的人也相對較少。其實,大腸鏡檢查屬於非常安全的入侵性檢查,不單能篩檢癌症,並能及早發現瘜肉,避免癌病變。加上用於放瀉的洗腸劑大有改善,味道容易入口,毋須大量灌飲,也令坊間對大腸鏡檢查的接受程度大增。另外,醫生會因應病徵安排其他檢查,例如抽血或電腦掃描,以排除其他功能及結構性病變。


何潔雯醫生撰


大腸癌是其中一種能被篩檢的癌症,外科專科何潔雯醫生指出,透過大腸鏡檢查,能夠將有機會演變成腫瘤的瘜肉切除,減低惡化至大腸癌的風險。雖然政府近年提倡50歲以上人士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但她認為,對於高風險患者來說,這類檢查未必足夠:「許多時候,瘜肉未必會流血,加上瘜肉形成癌症需時,這種敏感度只有60%至70%的測試或未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


高風險人士宜定期檢查


所謂高風險人士,何醫生指當大便出血或其習慣改變,例如次數轉趨頻密、大便形狀稀爛,並且偶爾伴隨腹痛,便應及早接受相關檢查;此外,若然家人曾患大腸癌,這類人士也要提高警覺。她說,大腸鏡檢查除了有助篩檢大腸癌,醫生亦會因應病徵安排其他檢查,例如抽血或電腦掃描,了解患者是否出現功能上或結構性問題,從而對症下藥。


提到大腸鏡檢查,不少人會感到抗拒,何醫生坦言,接受檢查人士普遍會擔心事前戒口及放瀉過程,以及過程中肚脹的不適感,導致接受篩檢的意慾減少。她稱,大腸鏡檢查前3日要開始低渣飲食,盡量選擇難以形成大便的食物,例如蔬果,前一天盡量進食流質食物及飲用洗腸劑:「洗腸劑的原意是清理腸道宿便,令醫生在檢查中能看清楚內裡情況,包括微細瘜肉及黏膜位置。」


排清宿便增檢查準確性


然而,傳統洗腸劑氣味難聞,而且需要飲用4公升容量,容易令人吃不消,有人更會因此「偷工減料」,令宿便殘留腸道內。何醫生警告,如沒有完全放瀉乾淨,宿便有機會影響檢查成效,例如看漏了微細瘜肉,無法排除癌變風險,加上醫生需要費時沖刷腸道,令檢查時間大增。隨著洗腸劑技術進步,現時有些洗腸劑不僅改善了味道,亦毋須再大量飲用。何醫生說,這類洗腸劑為沖劑,只需將它溶解於150毫升液體飲用,整個洗腸過程病人需要飲用三包沖劑,再飲用大約2公升飲料,而飲料可以是沒有渣的湯水或電解質飲品,接受檢查人士可以自主選擇。


接受完大腸鏡檢查後,如發現存在瘜肉,會將其切除並進行病理化驗。何醫生指出,若然屬於腺體管狀瘤,或較容易演變成癌症,便會建議對方2至3年內再接受相關檢查以監察病情;如果切出的瘜肉為惡性,則會視乎其侵蝕至黏膜的深度,再制訂治療方案。她提醒,如能及早發現大腸癌並根治,存活率相對較好,惟已擴散的話,5年存活率只有15%,故此必須早診早斷,避免不可逆轉的後果。



**本文章的健康資訊已由iMeddy醫療網絡內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關於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iMeddy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本地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