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資訊

梅震宇醫生 — 「通波仔」非一勞永逸 冠心病患者宜定期檢查

梅震宇醫生 — 「通波仔」非一勞永逸 冠心病患者宜定期檢查

來自:專科資訊
發佈日期:clock.png

心臟病在香港常見的致命疾病中居第三位,其種類有很多,當中又以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最為普遍。根據衛生署最新資料顯示,2020年因心臟病而死亡的登記死亡人數有6,561人,因患上冠心病而死亡的人數更佔心臟病死亡人數的58.8%,約3,937人,即平均每日有接近10.8人因冠心病而死亡。故為自己及家人著想,應定期檢查,切勿掉以輕心,慎防延誤病情。


梅震宇醫生撰


冠狀動脈心臟病,又簡稱冠心病,是常見的心臟疾病。冠狀動脈是負責輸送氧氣及養份到心臟肌肉的血管,當血管內壁因脂肪或膽固醇積聚而導致收窄、阻塞或硬化,便會令心臟血液供應不足,心肌也可能因血流減少而受到損害。

 

冠心病由個別或多種因素綜合所致,通常主要分為可控及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包括吸煙、高脂飲食習慣、缺乏運動、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及精神緊張;不可控因素則包括年紀、性別及家族性遺傳等。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男士患冠心病風險較高,亦多見於糖尿病病人或長者,而上述因素越多,患上冠心病的風險便會越高。

 

冠心病徵狀不容忽視 及早接受治療免後患

 

心臟科專科梅震宇醫生解釋,冠心病最常見徵狀為出現心絞痛,「患者通常會形容為胸口痛、胸口翳悶或胸口出現壓迫感。他們於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時會更明顯出現心絞痛情況,更會因心臟缺血,容易導致心肌壞死而增加心肌梗塞和猝死的機會。同時,心絞痛痛楚可擴散至單臂或雙臂、頸部、下顎、肩膊和背部,亦有機會出現呼吸急促、噁心、頭昏、冒冷汗、嘔吐或四肢無力等症狀。疼痛通常在靜止休息後便會有所好轉,但也代表着身體已響起警號,必須及早求醫。」

 

他強調,若懷疑自己患上冠心病,應立即求醫作詳細檢查。「醫生會因應病情及患者病歷,安排適當診斷,例如運動心電圖、運動心臟超聲波去記錄病人運動時有否出現冠心病症狀、心電圖或心臟功能的變化,增加診斷準確度;另外還有其他檢查包括心臟電腦掃瞄、磁力共振、核子掃瞄、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等,能準確偵測病人冠狀動脈的狀況,從而評估其是否患上冠心病。」梅醫生指,若冠心病患者不及時接受治療,心絞痛情況可能會愈趨惡化及變得頻密,甚至會出現足以致命的心律不正、休克或心臟衰竭而猝死,不容忽視。

 

「通波仔」手術非一勞永逸 預防勝於治療

 

梅醫生表示,「通波仔」是現時常用治療冠心病的方法之一,一般來說病人的冠狀動脈阻塞達7成或以上便需考慮進行手術。「手術通常只需局部麻醉,必要時醫生亦會為病人注入鎮靜劑緩解緊張情緒。手術過程中會透過手腕或大腿內側進行穿刺並放入導管,一直沿着血管進入心臟的冠狀動脈,再利用X光和顯影劑確定血管收窄的位置和阻塞嚴重程度,然後於收窄位置放入『球囊』,並將其打開幫助擴張血管,最後植入支架固定血管,令血管達至持久暢通的效果。」他又謂並非每位病人均適合做「通波仔」治療,醫生會先為其進行風險評估,再決定選擇藥物治療、「通波仔」或搭橋手術。

 

梅醫生稱完成「通波仔」手術後並非一勞永逸,有大約20至50%病人會有血管再度收窄的風險,大多需要配合服用半年至一年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降膽固醇藥等,去減低血管收窄的機會。而且病人服用抗血小板藥後,有機會出現胃痛、皮膚無故出現瘀痕、甚至出血等副作用,病人需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如有疑慮便立即尋求醫生協助,千萬不要自行停藥而導致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梗塞等問題。

 

所有預防性措施都是治療冠心病的良方。要預防冠心病復發,他勸喻患者一定要戒菸戒酒,然後從日常生活和飲食著手,控制體重,改善血糖、血壓和膽固醇,多食含植物固醇的豆類和堅果類食物,或含有豐富不飽和脂肪的深海魚如三文魚、銀鱈魚等,同時養成低鹽低油低糖、低膽固醇、零反式脂肪和高纖的飲食習慣;最好一星期有規律地做4至5次,每次約30分鐘的帶氧運動如競步、踏單車或游泳等。此外,患者應儘量保持愉快心境,減輕壓力及避免情緒激動,亦有助減輕冠心病復發的機會。

 

最後梅醫生提醒,患者一定要遵照醫生吩咐按時服藥並定期覆診驗血。另外,治療冠心病藥物亦有其功效及副作用,建議病人服用前可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




**本文章的健康資訊已由iMeddy醫療網絡內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關於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iMeddy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本地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