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資訊

羅麗柔醫生 — 晚期乳癌骨轉移機率高達6至8成 針對腫瘤特性對症下藥

羅麗柔醫生 — 晚期乳癌骨轉移機率高達6至8成 針對腫瘤特性對症下藥

來自:專科資訊
發佈日期:clock.png

防範乳癌及早就診

乳癌是香港女性頭號癌症,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8歲。近年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本港最年輕的患者只有不足25歲。乳癌確切成因至今尚不清楚,但家族病史、長期受雌激素影響及肥胖等因素均會增加患乳癌風險。隨著篩查普及,乳房健康意識逐漸提高,多了香港女性進行定期檢查,不過仍有超過四分一患者延誤就診。乳房三重評估包括臨床觸診、乳房造影及活組織檢測,是診斷乳癌的重要檢查。而治療方法大致分為手術、化學治療或合併標靶治療、放射治療及荷爾蒙治療。

 

生物相似製劑療效不遜於生物製劑

標靶藥物的出現為HER2型乳癌患者帶來新希望,但生物製劑價格高昂,部分病友或難以負擔。而生物相似製劑不僅通過藥物監管機構的嚴格規定,其結構、療效與副作用方面的臨床數據更與原廠生物製劑非常類近,加上價格相宜,為不少患者的另一選擇。臨床腫瘤科專科羅麗柔醫生把治療比喻為白飯:「我只要一碗白飯,它是中國米、泰國米或日本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白飯本身」。

 

當心骨轉移來襲

羅醫生指出,晚期乳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的機率高達60至80%,而骨轉移或會引至骨骼相關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 SRE)。SRE包括病理性骨折及脊髓神經受壓,要在骨骼進行手術或放射治療。當中病理性骨折可引致劇痛,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而脊髓神經受壓則可導致半身瘫痪或大小便失禁。羅醫生提醒患者,SRE的影響不可逆轉,建議及早就醫治療。治療方案視乎患者情況,一般會先使用止痛藥及放射治療舒緩痛楚,有需要時會考慮手術,之後更會配合針對腫瘤特性對症下藥的治療醫治患者。

 

補骨針的選擇

常用的補骨針主要可分為雙膦酸鹽類藥物及RANK配體抑制劑。雙膦酸鹽類藥物的使用方式為靜脈注射,劑量需要按患者腎功能進行調整;而RANK配體抑制劑的使用方式為皮下注射,無需按患者腎功能調整劑量,適用於腎功能受損的患者。雙膦酸鹽類藥物較RANK配體抑制劑具成本效益,對患者而言是一個更容易負擔的選擇。患者宜考慮個人健康、經濟能力及其他因素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藥物。

 

個案分享:無懼與癌共存

一位患有荷爾蒙型乳癌的歌唱家,因下顎、腰背疼痛、呼吸困難求醫,檢查後發現肺部有積水、下顎有腫塊,被診斷為乳癌復發伴隨骨轉移。患者一度無法唱歌,就連進食也變得異常困難,生活質素大不如前。幸好,她在接受頸箍固定、藥物及補骨針治療後,臨床徵狀得到明顯改善——肺積水消退及下顎疼痛消失。其後,她重回舞台表演。看到患者病情受控又重拾歌唱的愛好,親身到場支持演出的羅醫生都大為感動。

 

資訊由羅麗柔醫生提供。



**本文章的健康資訊已由iMeddy醫療網絡內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關於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iMeddy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本地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