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健康改變生活
黃芪,又名黃耆、北芪,是一種植物和中藥材的統稱,它的別稱有很多,也有人稱它為獨根,大抽,二人抬。黃芪補氣的中藥裡十分常用,而且功效顯著,除能治療因氣虛引起的多種病症外,更有良好的保健防病作用。
黃芪的藥用歷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始見於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明《本草綱目》載「耆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者之長故名」。《本草匯言》載「黃芪,補肺健脾,衛實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 《本草逢原》載「黃芪能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近年也有西方的藥劑師開始關注並研究使用黃芪於減弱化學療法的副作用。
黃芪味甘,性微溫。能補脾益氣,補肺固表,利尿消腫。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用於脾胃氣虛;脾氣虛,中氣下陷,臟器下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肺氣虛弱,咳喘短氣;氣虛自汗,易於感冒;氣虛水腫,小便不利;氣血不足,貧血萎黃,或肢體麻木,或瘡瘍、創作不易癒合;消渴(糖尿病)等。另外,黃芪也有著預防傳染病,治療慢性闌尾炎,調節血壓,抗菌抗病毒,助產後恢復,抗氧化,減緩自然衰老等功效。
黃芪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現「上火」症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病勢。使用黃芪進補,一般要由少量逐漸增加,一旦出現副作應便應停用或配藥服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氣喘等症狀減輕,精神和體力改善而又無上述副作用,便可增加用量。此外,腎病屬陰虛,濕熱、熱毒熾盛者,若使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性副作用,不應服用。因為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而濕熱、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
以上食材功效只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服用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iMeddy #線上醫療平台 #健康資訊
------------------------------------
歡迎讀者分享健康資訊、留言及分享貼文,下載iMeddy App
Android: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imeddy.client&hl=en_US&gl=US
IOS: apps.apple.com/hk/app/imeddy/id1507871536